Shunze 學園 >同班同學 >佑邦通訊 > 《轉載》極簡的科技與消失的電腦 哈囉,還沒有註冊或者登入。請你[註冊|登入]
« 上一篇主題 下一篇主題 » 顯示成列印模式 | 增加到我的最愛
發表新主題 發表回覆
作者
主題
yonkov
班導師


註冊日期: 2003 10
來自: 火星
文章: 51

yonkov 離線
《轉載》極簡的科技與消失的電腦引用回覆 編輯/刪除文章 搜尋由  發表的其他文章 回報給版主 IP 位置 回此頁最上方

未來科技大勢:極簡的科技與消失的電腦•數位時代雙週 2005/03/15

電腦是二十世紀最具特色的科技,而未來的科技將會是如何?這問號不僅全世界科技公司全力研究,也是著名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(Media Lab)金頭腦們探究的中心議題。

作者:鄧兆旻


一個月前,跟一個念博士班的朋友一起吃飯,他花了近四十分鐘跟我炫耀他最新買的PDA(個人數位助理),功能多到講不完。我對於許多他所展現的功能確實是相當驚奇,不過他最後提到的一個問題,卻更有意義:「蘋果電腦的iPod一台要三百美元,只能聽音樂。我這台最新型的PDA只要二五○美元,什麼都能做,真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要去買iPod?」

朋友所說的確實沒錯。「聽音樂」這個功能,在那本厚達兩百頁的PDA使用說明書裡面,大概只佔了四頁篇幅;從最簡單的「幫媽媽算這個月還剩下多少銀兩可以買保養品」,到「編輯家裡的拉布拉多跟波斯貓調情的影片」,到「做跟大老闆們簡報的投影片」,功能目不暇給。所以究竟為什麼單一功能的iPod隨身聽能夠如此大賣,而新力(Sony)卻決定停下它那著名的Cleo PDA生產線呢?

從一個「互動設計」(Interaction Design)研究者的角度來看,整件事情的關鍵,其實在於:「簡約」(Simplicity),已經成為當代人們面對資訊科技的基本態度與思考。科技極簡主義--現在的個人電腦就像一把瑞士刀,如此複雜,也如此讓人感到難以親近

願意讀厚厚說明手冊的電子產品愛好者,畢竟只是人口中的少數。數位隨身聽沒有其它功能,你只能用它來聽音樂,但是也正因為其簡單,所以接受度大大提高。使用者對這項產品的期待,只會停留在「聽音樂」的功能上;使用者對產品的感知能力(cognitive perception),也是侷限在「這是一台聽音樂的機器」上,因此不會被過多的功能給淹沒,而造成購買上的疑慮。

資訊科技的「極簡主義」,無論從產業界或是學界的角度來看,都已經正式成為主流。「When less is more(當少,變成多)」,應該是資訊電子相關產業與學界的工作者,都應該反覆思考咀嚼的一句箴言。



使用新定義:找出瑞士刀與菜刀之間的差異

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用一組對比來解釋:一台PDA,可以比喻成一隻瑞士刀;而一台MP3隨身聽,則可以比喻成一隻廚房裡的切菜刀。雖然瑞士刀的功能百百種,可是如果你要廚師用瑞士刀來切菜,恐怕只會換來一對白眼。我們現在的個人電腦就是被設計成瑞士刀,要一台電腦可以做所有的事情,從「打報告」到「看電視」,從「查天氣」到「上網交友」,從「算成績」到「畫海報」……,正是這樣的設計模式,造成電腦如此複雜,也如此讓人感到難以親近。

當今的個人電腦互動模式,並不適合所有的人來「無痛苦」操作,就好像瑞士刀上的刀,不可能適合所有跟「刀」有關係的工作是一樣的。無論軟體的「使用者介面」如何設計,都很難讓用家可以輕鬆的完成「他想要完成的任務」。如果我們回到PDA跟iPod的例子上來看,PDA在播放音樂上的功能,可能跟iPod沒有兩樣,可是在使用者介面上的設計,就必須利用既有的按鈕和手寫筆,來複雜地完成播放音樂的功能,而不能像iPod那樣可以有一個特製好用的轉輪,或是專門設計給選擇音樂的按鍵來讓使用者使用--這時你不難感受:「Simplicity」,才是人機介面互動的真諦。

除了介面設計上簡單易懂之外,功能不在多,在精。在設計未來消費電子產品的路線上,「菜刀模式」比「瑞士刀模式」,更能夠讓產品深入到跨客層的市場。如果以為提供超多功能在同一台電腦或是PDA,能夠增加產品對多種客層的吸引力,其實是無視使用者對「過多功能」所產生的本能抗拒。

如果把時間軸拉長至十年以上,我認為:能否將「資訊科技的極簡主義」深化在思考之中,會成為產品是否能真正觸動人心的最重點之一。



應用新趨勢:當電腦無所不在會帶來災難?

隨著軟、硬體技術的發展以及科技大廠半利誘、半強迫的推銷,我們未來的生活環境裡,將會充斥著不輸給現在桌上型電腦能力的「嵌入式系統」的電腦。以後大家手上的馬克杯,腳上穿的鞋子,檯燈,原子筆,大門,冰箱等等都會有電腦在其中--我們現在必須開始思考如何讓這樣的趨勢,不會變成另一個複雜的災難!

如果說現在連要透過無線網路,把家裡兩台電腦連結到網際網路,都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了,讓我們想像一下許多科技大公司所提倡的所謂「未來智慧家庭」的畫面:你家的電視、冰箱、微波爐、餐桌、檯燈、衣櫃、盤子、咖啡機、床……通通都透過無線網路連在一起,當床感應到你起床了,就通知咖啡機煮咖啡,冰箱裡面牛奶沒了,就顯示一個畫面在電視上提醒你--這些美好遠景,真的是我們想要的,真的是能讓我們的未來生活,更加輕鬆寫意的資訊科技嗎?如果你冰箱裡的電腦當機,結果忘記通知你上禮拜買的豬肉壞掉了,或是你馬克杯上的電腦「提醒你這杯咖啡很燙」的這個功能壞掉了,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形?現在我們對付一台電腦就已經動不動搥鍵盤、摔滑鼠了,將來我們要對付上百個遍佈家中的電腦,我們會不會被這些東西搞的想燒掉我們的未來冰箱,或是踹爛你家的夢幻衣櫥呢?

如果資訊電腦產業仍然不能認知到把使用者對於科技的極簡要求,放在設計思考的最上端,我們可以想像類似BMW新7系列的iDrive 「設計災難」,恐怕會一再地發生,直到使用者受夠了為止。


消失的電腦--所謂「消失」,其實是因為工具的絕佳設計,而讓使用者在互動的過程中,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。

在全球互動設計跟人機介面領域裡,最重要的一個研究機構,就是美國矽谷的全錄帕克(Xerox PARC)實驗室。這個實驗室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(Personal Computer)雛形,發明且設計出所謂的「桌面」(desktop)的使用「隱喻」(metaphor)。三十年來,已經有數以億計的電腦以這樣的使用比喻,呈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。但是就在一九九一年九月,全錄帕克實驗室的科學家懷瑟(Mark Weiser)在《科學美國人》雜誌上提出一篇重要的文章「二十一世紀的電腦」(The Computer for 21th Century)。

在這篇文章中,懷瑟直接了當地說明:持續三十多年的個人電腦的互動模式將會成為過去,而他所提倡的「遍及式運算」(Ubiquitous Computing)會將之取代。通篇文章最重要的觀念,就是開頭的那兩句話:

「影響最深刻的科技,是那些最終以『消失』的型態存在的科技。這些科技慢慢的深化在我們的生活中,一直到變成生活的一部份,進而消失。」



設計新思維:使用時完全感受不到工具存在

懷瑟的願景,基本上是認為將來所謂的「電腦」,會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實體物件當中,以一種「消失」的存在方式,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。但是我們上段提到的所謂「未來智慧型家庭」的畫面:電腦嵌入在實體物件中,而且通通透過無線網路連在一起,並不是他所想要強調的重點。

懷瑟「遍及式運算」內涵的真正精神,是他揭示了一個全新的科技互動設計上的觀念。他認為資訊科技以及電腦的存在,應該以使用者角度來出發,深入分析每一項使用者進行的活動(諸如插花,畫畫,查字典,打電話,掃地等等),並且研究、設計相對應的「特製化」的實體工具(physical tools),來幫助使用者達成他的任務。

這樣的工具,無論是軟體或是硬體,必須設計到讓使用者可以在使用的過程中,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工具的存在,從而使用者能真正專心在需要注意力的活動上。要達到這樣的目的,像個人電腦或是PDA這樣的「統包」式(generalized)的工具,是無法提供的。就好像PDA雖也可以播音樂,但是在播音樂這件工作上,不可能設計到讓整個使用者的「互動經驗」,得以跟專門播放音樂的iPod一樣的順暢。

這樣的設計理念,代表了所有跟使用者要進行之工作「無關的」功能,都應該全部剔除。「互動介面」設計師應該要專注在該項設計所要支援的任務上(例如,杯子能偵測並顯示液體的溫度),而不應該去設計跟任務不相關的功能(例如,杯子能顯示一週天氣等等),進而簡化系統架構,而達到真正的「簡約」設計目的。

從研究的角度來看,要怎麼讓這些工具真正能夠深入到人的生活之中,而且讓人在互動的過程中忘記電腦的存在,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地方。



互動新模式:盡可能做到簡單又好用

所謂「消失」,其實是因為工具的絕佳設計,而讓工具本身完全地整合(fit in)到工作執行的動作裡,讓使用者在互動的過程中,不會感覺到工具的存在。就好像我們用筆寫字,除非筆斷掉或是沒有墨水了,我們才會將我們互動的注意力轉移到筆本身。在寫字的過程中,我們不會去意識到筆的存在,而是一直專心於寫出好文章以及深刻意義上。這便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)所謂的「ready-to-hand」,也就是我們中文裡所說的「就手」。

雖然說我們都知道要把互動介面設計得愈簡單愈好,但同時又要能達到支援某項工作的目的,也是種兩難;因此,如何找到最佳的簡約模式,成了身為「互動設計/工業設計」者的最大挑戰。愛因斯坦所說的:「把所有東西,盡可能的做到最簡單,但是不能過於簡單,」將成為未來資訊科技極簡主義所追求的聖杯(holy grail)。

無論是資訊電子產業公司的高階主管們,或是工業設計、平面設計、互動設計師們,現在應該是--重新由使用者角度出發,再思考究竟應該提供給使用者何種產品與功能的時候了。能夠從「Simplicity」出發,設計出來的產品不止對使用者會是真正好用、就手;對公司來說,也會馬上簡化相關的開發流程與執行細節,可以說是雙贏的方向。

對於任何一個對思考未來科技的面貌有興趣的人,當思考在接下來五十年資訊電子科技該是怎麼樣發展的時候,除了天天接受各大廠的願景廣告裡轟炸外,我們應該有另一條思考的方向,就是如何把「極簡主義」帶到人與機器的互動上,讓機器與電腦能夠真正的「消失」在我們的生活之中,就好像我們用電只要插插頭,不用去扭開發電機,要用吸塵器只要開開關,不用去轉馬達一樣,「電」跟「馬達」已經成功的消失在我們生活中了,而電腦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的日子,什麼時候會到來呢?讓我們一起創造與期待吧……。



★案例:

忘了極簡的設計災難——BMW的iDrive

BMW二○○三年推出的「新7」系列的車系中,重新設計了一套稱之為「iDrive」的電腦輔助駕車系統,從排檔桿到儀表板等等整套重新設計,提供的功能大概有七、八百種,連BMW公司自己的主管,都說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功能,BMW有著頂尖的工程師與設計師,似乎他們把「新7」當成「太空戰艦」來設計。

美國《Car and Driver》(人車誌)稱這台「新7」為,「一個瘋狂的嘗試,過份使用電腦晶片想取代直覺式的駕駛……,我們的資深編輯花了十分鐘,才把車子成功發動!」BMW這個例子是最近所發生的相當標準的「未來災難」的代表。工程師與設計師竭盡所能把數不盡的功能作進去,還為了控制這些功能,設計了一個所謂的iDrive 控制系統,卻忘記了開車的駕駛不想玩電動,不想當艦長,只想上車的時候,可以讓四個輪子轉啊轉地,把自己送到目的地就好。很明顯的,「Simplicity」在這BMW企業裡,並沒有被放在最頂層來思考。


「音樂瓶」--讓科技消失的產品

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教授石井裕,為他遠在日本的母親設計了一款「氣象報測」器,但--為什麼,會是一個瓶子呢?

全錄帕克實驗室科學家懷瑟雖然已在一九九九年七月過世,但是他的理念已經在美國「人機介面」研究圈內,拓展並傳承了下來。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,由石井裕(HiroshiIshii)教授所帶領的「Tangible Media」(可觸摸的媒體) 研究小組所做的許多研究專案,便是受到懷瑟的啟發。

在一九九九年計算機協會(ACM) 舉辦的世界最頂級電腦圖學會議(SIGGRAPH)上,「Tangible Media」小組發表的「音樂瓶」(Music Bottle)便是其中一個非常漂亮的例子。圖中的瓶子是設計給石井教授在日本的母親使用。當她把瓶子的瓶蓋打開的時候,瓶子會根據在美國波士頓當地的天氣的不同,而播放不同的音樂,進而藉由音樂就可得知波士頓當時的天氣。同樣地,石井教授也可以在美國透過打開瓶蓋,而得知他的母親在日本的天氣如何。


我們可以從很多層面,來看這個設計的獨到之處:

首先,這是一個非常漂亮、化繁為簡的使用者介面設計。讓我們想像一下現在使用電腦查詢天氣的方式:打開電腦,開啟作業系統,輸入密碼,找到瀏覽器並且執行程式,輸入可以查詢天氣的網站,再想辦法選到美國波士頓劍橋地區,進而得知當地天氣。這樣的互動經驗,與打開瓶蓋「聽到鳥叫聲就是天氣晴,聽到下雨聲就是下雨」,兩者比較起來,哪一個對石井教授母親,會是比較好用易學呢?而對要教會他母親使用的石井教授而言,那一個比較容易教會?也是很明顯的了。

如果我們深入一點去探究,這個介面之所以好用,是因為它利用了人類對「瓶子」這樣的物品,已經有了既定的人物互動模式:「打開瓶蓋a得到內容」(如果是香水瓶的話,那內容就是香味跟香水)。因此對使用者來說,「看到瓶子a打開蓋子a得到內容」(在這個例子下,是天氣的資訊),是完全符合人類使用這個工具的預期和習慣的。也因此使用者可以輕易學習與瞭解,因為這個介面所利用的比喻「瓶子」,是我們所熟知的。使用者不需要為了得到天氣資訊,而特別去學習「如何開瓶蓋」這件事情。但是如果是要透過現在的網頁得到資訊,就必須學會「開機」、「瀏覽器」、「漫遊」等等的「不尋常」工具了。

此外,因為只要設計給使用者來得到天氣資訊,所以才有出簡單的介面讓使用者使用(打開瓶蓋a聽聲音)。如果這個瓶子又要能算試算表還要能播電影,那瓶子的介面將會變的非常複雜、難用,而瓶子內部為了支援這些無用功能的軟硬體,也會使整個架構變得十分複雜。

最後,我們從「音樂瓶」的例子中可以想像,這樣的工具可以很輕易地「消失」在我們的意識當中,達到懷瑟所謂「以『消失』的狀態,存在於生活當中」的科技。如果你想要得到天氣的資訊,只要簡單的把瓶蓋打開,而不需要把所有的精神都放在把電腦打開,開啟瀏覽器、瀏覽網頁這些事上面。這個「天氣香水瓶」可以深入地整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,而不是像桌上的那台電腦一樣,很突兀地入侵到我們所熟習的世界裡。

2005-03-22, 11:23 yonkov 的個人資料 把 yonkov 加入好友列表 發送Email給 yonkov 瀏覽 yonkov 的網站 MSN : yonkov@mail.com
  « 上一篇主題 下一篇主題 »
發表新主題 發表回覆
跳到:

Powered by: Burning Board 1.1.1 2001 WoltLab GbR